政务服务

立法回应人民关切 良法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1-12-08 15:38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12月7日,《广州日报》整版刊登《立法回应人民关切 良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文章,对广州市全力做好新时期地方立法工作,以良法促善治,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进行报道。


  图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广州市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加大营商环境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为立法重点,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制度优势,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把方向、谋新局、听民意、促改革”等地方立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广州市司法局全力做好新时期地方立法工作,为广州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可靠保障,以良法促善治,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广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荣辉表示,广州市以立法引领和保障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广州立法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立法全过程

  “法”是体现人民意志、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途径。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在立法过程中恪守立法为民理念,紧密结合广州发展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实效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立法工作的全过程。

  以高效率、高质量的立法回应人民关切

  “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今年6月出台的《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其内容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

图片

《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今年6月出台。陈忧子摄

  “考虑到部分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存在困难,《条例》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要求有关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广州市司法局立法一处处长黄轮彪告诉记者。

  为实现老有颐养,《条例》明确了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广州将“从高执行”省法规关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保障广州市养老事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将优待对象扩大到具有本市户籍或持有本市有效居住证的老年人,包括外省市、港澳台、归侨老年人。“《办法》的立法过程立足于人民需求,体现了立法的温度和力度。”黄轮彪说。

  立法推动“幼有优育” 制度创新保护校园安全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不少是通过立法来保障的。

  广州市通过立法推动“幼有优育”,在《广州市幼儿园条例》的立法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以行之有效为目标进行制度创新。例如,落实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要求,明确每个街镇辖区内至少设置一所公办幼儿园,强调对幼儿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图片

  广州市通过立法推动“幼有优育”。陈忧子摄

  在《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的立法中,针对校园内紧急事件,《条例》要求学校应配备“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保证其处于适用状态,以及应当委托专业机构对学校医务人员、教师进行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等急救技能培训。

  学生欺凌事件严重威胁校园安全,而防治难点在于“发现难”。《条例》鼓励受害者、目击者、知情者举报学生欺凌线索,并对相关学生采取保护措施,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条例》还新增了强制报告制度,对学校招录工作人员应当查明招录对象是否具有国家规定不得录用的情形,明确了查询主体及配合单位,以及不履行报告义务的后果。

  立法保障业主共有物权 守护“脚底下的安全”

  不动产是人民群众最主要的财产,不动产登记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财产利益。

  广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荣辉就《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草案)》作说明时表示,广州市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革,推行全程网办、压缩办理时限等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需要通过立法予以巩固。

  结合广州实际,《办法》压缩了不动产登记时限,规定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手续,查封登记、异议登记应当即时办结;提出建立全市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平台,建立“一窗受理、集成办理”和共享登记信息、审批信息、交易信息等机制,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为保障业主共有物权,《办法》明确规定,依法属于业主共有的道路、绿地、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物业服务用房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一并申请登记为业主共有。对于公建配套设施的登记要求,《办法》规定无偿移交和按成本价移交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不动产登记簿中予以记载。

  “小井盖,大民生。”为守护市民“脚底下的安全”,《广州市井盖设施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管理部门职责,要求井盖设施要与地面保持平顺,不得突起、沉降。维护管理责任人发现井盖缺损或收到信息后,应在6小时内更换、补缺或者修复,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复要受处罚。发现井盖缺损,市民可以拨打“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或者向相关责任人和管理部门报告。

  坚持民主立法拓展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民意并及时反映民意。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老难题和新挑战,广州市司法局切实加强立法调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立法各阶段中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第一线声音,努力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对策,将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作为确定立法规划计划和具体制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摸清业主大会“三难” 制度设计更接地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调研,才能察实情、听民意、出实招,使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为了更客观、更大范围地反映民意,实现更深层次的民主,在《广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过程中,立法专班主动走访新旧小区业主、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摸清业主大会“成立难”“换届难”和“决策难”、业委会“监管难”等问题和立法诉求,使制度设计更加接地气、入民心。

  《条例》立法过程历时三年半,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有8章110条,是广州立法史上内容最多、涉及问题最复杂的一部地方性法规。也是民法典颁布后,全国第一部规范物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它与每一个市民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广州特色。随着《条例》的出台,有望破解业主委员会“成立难、决策难、换届难”,物业服务企业“监管难”等物业管理深层次问题,切实为市民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政协参与立法协商 打造广州立法工作新亮点

  立法工作应当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于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密切、分歧较大的问题,广州市司法局在立法过程中注重听取各方意见,会同起草部门深入相对人及相关社会团体进行立法调研,并创新性地开展立法协商。

  “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广州模式,是公众有序参与地方立法的又一次机制创新,是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有效举措。”广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建山表示,通过充分发挥政协的优势,不断完善立法工作制度,细化立法协商程序,将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打造广州市立法工作新亮点,形成法治广州建设新合力。

  据了解,市司法局收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报送的《广州市房屋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送审稿后,先后两次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各区政府意见,深入开展了立法协商、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工作,对各方面意见做了充分研究吸纳。

  在立法协商会议中,市司法局、市住建局介绍了立法起草和广州市房屋交易监管工作的总体情况,参会的市政协委员围绕整治销售中介人员过度骚扰、房屋交易广告监管、解决房屋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等话题发表了协商意见。

  同样,在《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法规起草过程中,针对立法拟设立的重大、群众关注度高的制度,在立法中都非常注重公众参与,听取公众意见。

  市司法局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门立法,打造覆盖意见征集、意见公开、意见反馈的全周期公众参与平台,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制度更接地气、实施更有底气。

  设立基层联系点 打通参与立法“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司法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业协会、社区等单位建立立法基层联系点,打通广大基层群众、协会商会参与立法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等方式听取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群众关注度高的意见和建议。

  2020年,市司法局实施基层立法联系点“扩点提质”,以各区司法局、市工商联、市律协为基层立法联络站,由各联络站推荐具有代表性、人员配备合理、民意基础良好的单位,按照“立足基层、广泛覆盖”的原则,共选定22个单位作为市司法局基层立法联系点,其中包含镇街、居委会、商会协会、企业、律所等。

  为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层属性,发挥其扎根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优势,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基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市司法局坚持每一个立法项目都适当选取3至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采取书面征求意见或者实地走访方式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及时反馈。

  在研究制定《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时,草案第一次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在全市域“禁止从事经营性露天烧烤、有油烟排放的露天食品加工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

  “有市民提出,乡村酒店、民宿为游客提供烧烤带动了旅游经济,在从化、增城、花都等地家庭烧烤已成为当地的一种生活习惯。”广州市司法局立法二处处长程应游告诉记者,立法专班经研究后认为,《条例》应平衡环境保护和人民群众合理期待,统筹考虑乡村旅游等现实需要和公众的生活习惯,不宜对露天烧烤“一刀切”禁止,故采纳上述意见,授权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划定禁止开展经营性露天烧烤区域。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州市始终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积极开展“小快灵”立法,着力解决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地方立法工作,确保地方立法工作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与改革发展同向而行。

  形成以良法推动善治的制度优势

  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广州市司法局始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定期组织集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落实举措,把握立法工作整体方向。

  广州市的立法工作注重突出地方特色,自2017年起,每年提请市委审定年度政府规章制定计划(草案),从广州实际出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重点领域立法。

  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建立党委会审议机制,组织编制的立法规划和计划(草案)、审查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草案),在提请市政府审议之前,必须经过局党委会审议。

  同时创新立法起草模式,推广“立法专班+委托专家团队”的双主体起草模式,实现立法的实践性、理论性、专业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立改废并举。五年来组织开展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清理工作近30次,及时修改、废止了一批与上位法不一致或者不符合管理实际的规定,有效维护法制统一,消除阻碍改革发展的制度藩篱。

  国家决策部署在地方立法中得到有效落实

  廖荣辉表示,在地方立法项目制定过程中,广州市司法局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在《广州市平安建设条例》起草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安全稳定,加强重点领域的防控和治理。

  《条例》规定公安机关和网信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和执法联动协作机制,以及网络运营者的注意义务。对于防范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求加强对电信企业、金融机构(含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监管等,并规定依法预防和惩治网络贩毒、网络赌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广州市房屋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细化国家有关监管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房屋交易监督管理,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住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在制定过程中,聚焦青年、激发创新、鼓励创业,着力为青年创新创业打造优质的制度环境。

  立法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超万亿的数字经济增加值、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一场正在进行的产业革命——广州市将举全市之力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战略部署,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

  作为广州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立法,《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描绘了广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景图,着力构建推动数字经济全要素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提供法治保障。

  据了解,此次数字经济立法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尤其注重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立法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听取吸纳企业的意见建议,力图在法治层面推动解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中的难点与堵点。贯彻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要求,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1月1日,《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广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出台并施行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的城市。《条例》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聚焦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围绕12个重要领域,通过系列改革措施,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创新协作的开放环境、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规范良好的法治环境。

  《条例》还首次在国内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中提出产业供应链保障、人才入户积分认可和突发事件扶持等“广州方案”,为广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制度供给,入选广东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


  图片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出台并施行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的城市。陈忧子摄

  来源 | 广州日报、立法一处、立法二处